做一個資料視覺化專案的難點在什麼地方?
幹了十幾年的資料分析,視覺化專案也越做越多,總結下來做一個數據視覺化專案的難點在於兩方面:一個是BI產品的門檻;另一個是個人的能力。
BI產品有門檻
雖然各大BI廠商都在強調BI的輕便性,僅需要拖、拉、拽就能對大數據進行分析並生成精美的視覺化圖表,但BI的使用邏輯和“探索性分析”天然存在門檻。
BI的思維方式是業務人員基於已有的業務問題,先做業務假設,再對IT人員已經處理過的結構化資料去做資料分析驗證,整個過程中對使用者的思維要求高,強調的是“探索式”。而我們的思維大多都是“結果導向式”,主管要什麼樣的固定報表,那就做一張什麼樣的報表。如果你想要的是固定報表,那勸你們別用BI了,Excel、FineReport這類報表工具都能實現。
另外,BI的普及遠沒有Excel來得充分。幾乎人人都知道資料透視表,會一點sum、if函式,但對BI甚至可能連基本概念都沒有搞清楚。國產的BI軟體其實相比Tableau、PowerBI,已經從操作層面將門檻降得很低了。下面是其中一款我常用的BI軟體FineBI的操作頁面,基本就是透過拖拽維度和指標,選擇圖表型別,就能直接生成圖表。但你想深入用BI,做出有用的視覺化資料專案,至少得把資料來源、合併方式、DEF函式之類的搞明白吧。
把軟體順便也分享給大家:
分享一些用FineBI製作的視覺化專案~
個人能力
說完工具層面的難度,接下來說個人能力層面,這是第二道關卡。畢竟再難的工具,只要花時間學習,基本上都能學會。
第一個是資料分析能力。
看下面這張圖表,你能得出什麼樣的結論?
是轉化率下降了,業務做得不好?
還是長期來看轉化率上漲了,業務乾得很好?
不同的回答思路基本上就能判定這個人的思維能力了。這種思維能力,初級分析師是不會有的,這才是衡量的標準。
第二個是業務理解和專案推動能力。
無法滿足業務需求、推動業務進步的視覺化專案,做得再花哨也不過是繡花枕頭,所以你要在一開始就想好,如何讓業務部門認可你的視覺化專案。這邊給大家幾個建議:
1、找準關鍵業務部門,主動切入。
就像裁員先裁非核心業務線,那這種價值不顯性的專案建議你再評估一下價值。最好的辦法,就是從關注度高的核心業務下手,如果做出了價值,那後續推動會很輕鬆。
2、從小入手,先讓業務嚐到甜頭。
視覺化專案說大可大,說小可小,你先用BI工具簡單試點一些業務痛點場景問題,這樣之後業務也能認可你的價值,也會主動跟你溝通和修改。
3、搞定主管。
先去給主管畫餅,讓主管知道視覺化專案的價值,從而推動視覺化專案在各個業務部門的應用。比如建設一些資料大屏、行動端報表等資料產品,讓主管直接獲得感知。
第三個是溝通能力。
需求要溝通,價值要溝通,剩下最大的阻礙的就是搞定“人”。想要推動一個專案就要學會處事,一般是學會傾聽,再逐條溝通,這種能力沒法學,只能在實踐中鍛鍊。如果你第一次做,也別怕,多聽多問多學,大家都是這麼過來的。
在最后放一個工具體驗地址,也是我最常用的數據分析軟體,大家一起來體驗看看:
文章來源:數據分析不是個事兒
原文連結: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95456130305540611/?log_from=db75dece175a8_1683549945588
※※※※※※※※※※※※※※※※※※※※※※※※※※※※※※※※※
我是「數據分析那些事」。常年分享數據分析乾貨,不定期分享好用的職場技能工具。各位也可以關注我的Facebook,按讚我的臉書並私訊「10」,送你十週入門數據分析電子書唷!期待你與我互動起來~
文章推薦
◆跟資料打交道的人都得會的這8種資料模型,滿足工作中95%的需求
回顧十週入門數據分析系列文:
關注數據君的臉書:
我是「數據分析那些事」。常年分享數據分析乾貨,不定期分享好用的職場技能工具。按贊我的臉書,會有豐富資料包贈送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