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快速發展的商業環境中,企業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長期成功的關鍵。而作為數字化轉型的引擎之一,商業智慧(BI)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本文將從“數字化轉型”的概念談起,帶您深入探討BI在企業變革中的重要性。
先明白:什麼是資訊化?
資訊化:“業務資料化”,先讓業務流程能被資料記錄下來。
資訊化=“業務資料化”。
即:讓企業的生產、採購、銷售過程,以及客戶服務、現金流動等過程中所產生的資料,在業務系統上用資料記錄下來。
核心和本質是運用計算機、資料庫等資訊科技,實現企業的業務流程資料管理,典型工具是資訊化系統,例如:報表工具、OA、ERP、CRM、SRM、PLM等。
再搞清:什麼是數字化?
數字化:“資料業務化”,用已累積的業務資料去反哺最佳化業務流程。
數字化=“資料業務化”。
即:把資訊化過程中,長期積累下來的交易資料、使用者資料、潛客資料、產品資料等,不斷整合融入到企業的經營管理中,透過資料發現問題/商機、用資料最佳化業務組合。
核心和本質是運用大資料、雲端計算等數字技術,實現企業的業務創新,其重點關注的是“資料驅動業務”,典型的工具是資料化系統,例如:BI工具、資料倉庫、資料平臺等。
在資訊化階段,技術還是業務的支撐和協作工具。而數字化轉型的本質,是利用技術使業務產生創新變化,將技術與業務融為一體。所以,從技術與業務的協作關係上說,在數字化階段,技術是對業務起到引領、共創的作用。
總結:資訊化是數字化的基礎,數字化是資訊化的高階階段。
資訊化解決的是效率問題,而數字化則是業務價值導向,也就是通常說的給業務賦能。數字化必定包含資訊化且不能否定資訊化,同時數字化轉型一定要返回到業務本身,因為數字化轉型本質上是業務問題,其與資訊化又彼此關聯、彼此驅動。
最後理解:為什麼企業數字化轉型要從BI做起?
就中國大多數企業而言,其存在的情況是資料基礎建設差(資料無法採集收集存放),連最基礎的資訊化都沒做好。如果想一步登天到數字化轉型到大資料,有的還直接上了套大資料系統,那你純屬是花冤枉錢。
在資訊化階段,我們主要解決了兩個問題:
①基礎業務資料資訊化
將企業日常手工事務性繁重的工作→業務系統工作的過程,選擇適合企業應用的各類業務系統,例如OA、ERP、MES等,先把資料系統化地儲存起來。
②打破資料孤島,實現內部資訊透明
即建立不同業務系統中資料交流的橋樑,以便於中層管理者進行資訊統計。
帆軟的FineReport就非常適合幫助企業做好基礎資料建設,搭建資料決策平臺
在做完資訊化建設後,多數企業已經不滿足報表的展示了,會開始想上BI,開始讓業務人員去學著做資料分析,這是因為只有業務人員最懂業務,最能讓已有的業務資料發揮價值。
從這時候開始,正式進入到數字化階段:即從管理層層面為企業提供管理依據、提升業務分析效率,從IT層面整合多系統資料,同時給予業務人員更多自助分析資料的機會。
BI能做的但不限於:
1)最佳化IT業務資料配合流程:
透過BI平臺,IT部門只需把資料準備好,給各部門賬號分配好許可權,各業務部門就可對自己許可權內的資料進行資料分析,配合效率大大提高,解放IT的人力。
2)滿足業務多且雜的分析需求:
舉個例子,業務人員由於緊急活動想要臨時加一個報表分析,但是要排隊走流程,不能快速響應分析需求,往往拿到手的資料都已經過時了,分析了也沒用,從而耽誤了決策時機。
但透過BI,業務人員就擁有了絕對的自主分析權,想要看哪些資料之間的聯絡,自己就可以去公共資料中取數分析,且常用的指標計算和模型(RFM、復購分析等)都被封裝,還有資料解釋、資料預警等功能可直接用BI軟體來實現。
以資料解釋為例,比如,當我們發現毛利額下降,毛利率環比增長率出現負值時,只需點選檢視影響銷售額數值的因子,零售類商品的影響最大,透過時序對比發現門店維度上,就能發現鄂爾多斯店和長沙梅溪湖店是關鍵影響因子。
小結
企業不管是做資訊化還是數字化,都要搞清楚自己需要什麼,再根據自己的情況去對照數字化發展的階段進行工具的選擇。
而帆軟已在商業智慧領域深耕了17年,從一開始的報表工具FineReport到BI工具FineBI再到現在的低程式碼工具簡道雲、資料整合工具FineDataLink,整套產品矩陣都是為了讓企業的資料更好發揮價值,讓資料真正成為生產力。
點選下方鏈接即可免費體驗FineBI工具demo!
☞☞☞更多資訊,點擊關注臉書,與軟妹一同開啓數據之旅,迎接商業智慧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