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崗的核心職能,在於產出資料資產,提升資訊的價值密度。”
指標體系就是一個組織最為重要的資料資產。
那麼:
1️⃣為什麼指標體系這麼重要?
2️⃣什麼是指標體系?
3️⃣指標體系的衡量標準是什麼?
4️⃣如何去搭建一套好的指標體系?
只要弄清楚了這4個問題,指標體系的搭建工作就迅速地開展、快速地落地,精準地產生業務價值。
以上是對於資料同學而言的工作。此外,對於指標體系的使用者而言,例如業務方、管理者等,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
5️⃣ 指標體系應該怎麼用?
指標體系為什麼這麼重要?
要搞清楚指標體系為什麼重要,很自然的想到的就是:為什麼要有指標體系?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回答一個更根本的問題:為什麼要有指標?
我們需要指標是因為:如果沒有指標,我們能夠知道的資訊就會變得很少,亦或是獲取資訊的成本會變得很高。
那麼是不是有了指標就夠了呢?當然不是,如果只有指標,而沒有體系,我們能夠知道的資訊就會變得很窄,也可能使獲取的資訊變得很亂。
因此,體系的缺位會導致組織的“資料指南針”失效。越是在大型組織當中,指標體系越為重要,因為決策者離一線業務較遠;公司的業務虛擬屬性越強,指標體系越為重要,因為公司與客戶的距離較遠。
簡單來說,建立指標體系的目的就在於獲取全域性性的、有體系性的資訊;進而透過這些資訊去驅動業務的發展,達成組織目標,這就是指標體系之所以重要的原因。
什麼是指標體系?
指標體系是指標之間的關係,以及指標的使用方法。
所以,指標體系由三部分構成:指標庫、關聯關係,以及指標體系的使用指南。
快問快答:以最基本的“利潤 = 收入 — 成本”為例。請問,有了這三個指標,以及這個等式(他們之間的關係),是否構成一個指標體系?
不構成,因為還缺失在具體場景下的使用方法。
假設我們用“利潤、收入、成本”去衡量某公司的經營情況。五月份的收入是8000萬,成本是6000萬,利潤是2000萬。請問這個公司的經營狀況如何?
● 不知道 — — 因為沒有參照標準。
● 非常棒,利潤同比增長100% — — 和自己比,趨勢向好。
● 還可以,至少是盈利的。 — — 和目標比,表現比盈虧平衡好。
● 非常糟糕,經營效率低下。 — — 和市場比,同業競對以同樣的成本可以創造4000萬的利潤。
所以說:
👉使用方法對於指標體系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指標體系不是指標的羅列。
👉“和自己比、和目標比、和市場比”是非常基礎、非常有效、非常落地的比較方法。
如果我們把指標體系視作為一個產品,指標庫就是這個產品的硬體,指標間的關聯關係就是這個產品的軟體,而使用指南就是這個產品的說明書。既然是一個產品,使用者體驗就有優劣之分。那麼評價一套指標體系的使用者體驗的標準是什麼呢?
怎麼評價一套指標體系的好壞?
標準源自目標,目標源自問題。資料分析通常要解決的4類問題,分別是:描述現狀、分析原因、預測未來、改善未來。
根據對問題的解答程度,我們可以將指標體系分為四個層次:
1️⃣描述現狀:這套指標體系,可以幫助我們基本還原業務整體的營運現狀。
2️⃣分析原因:這套指標體系,可以幫助我們對業務的變化進行歸因,對問題進行定位。
3️⃣預測未來:這套指標體系,可以幫助我們,進行假設分析,對未來做出一些預判。
4️⃣改善未來:這套指標體系,可以幫助我們找到,改善業務的動作、策略、戰略。具體而言,這套指標體系,可以圍繞組織目標,找到某些人,驅使他們去做某些事(尋某人、行某事)。
一個可用的指標體系,至少要達到以上四個層次其中之一。能夠達到的層次越高,這套指標體系能產生的價值越大。
快問快答:那麼是不是說一開始搭建一個指標體系,就要搭建一個對所有業務細節都清晰量化的大而全的指標體系呢?
● No!這會導致分析癱瘓的現象出現;即決策分析的機會成本,將超出做出決定可獲得的收益。
而且大多數時候,好的指標體系是隨著實踐的深入、認識的提高,逐漸生長出來的;而並非是起初就完美設計出來的。快問快答:那麼當我們搭建一個指標體系的時候,應該將目標層次設定為“改善未來”嗎?
● Yes!我們應該在有限的時間、精力、技術資源下,產出儘可能高價值的資料資產。事實上,只要掌握了科學的指標體系建設方法和資料探索方法,不需要多的指標,就能構建出一套可以“改善未來”的指標體系。
總而言之,一套好的指標體系,能夠幫助我們實現4個目標:描述現狀、洞察原因、預判未來、尋某人行某事。
如何搭建一套好的指標體系?
對於建立指標體系而言,起點在於“理解業務”。以“理解業務”為起點,我們分別從縱向與橫向兩個方向思考,就能搭建起我們的指標體系。
以“業務理解”為起點,縱向出發,我們可以往4個方向深入對業務的理解:
1️⃣業務目標:包括要創造的價值,以及要交付的結果等。
以呼叫中心的營運為例,營運提效的主要目標是 — — 在保證服務水平的基礎上,用同樣的人力資源,承接更多的服務請求。
2️⃣業務的營運模式:包括參與主體以及主體之間的關係等。
以傳統保險業務為例,參與的主要主體有6個:保險人(保險公司)、保險業務員、投保人、保險標的(被保人/被保財產)、受益人、其他第三方。
在行銷場景下,主要是保險人、業務員、投保人之間的關係較為緊密;而在理賠環節,則是保險標的、受益人、保險人、投保人、其他第三方之間的關係較為緊密。
3️⃣可控因素:對業務目標有重要影響的、可控的內外部影響因素。
以貿易公司為例,影響業務發展的內部環境因素可能有:庫存狀況、定價策略、銷售團隊等。
4️⃣不可控因素:對業務目標有重要影響的、可控性較差的內外部影響因素。
還是以貿易公司為例,匯率變動、原材料價格等都是可控性較差的外部影響因素;是值得監測的風險點。
以“業務理解”為起點,橫向出發,我們可以經過3個步驟,完成資料資產的交付:
1️⃣量化業務:將上述的四類業務事實,依次轉化為對應的指標;業務目標 → 結果指標,營運模式 → 營運指標,可控因素 → 過程指標,不可控因素 → 監控指標。
2️⃣建立體系:建立上述指標的聯絡,以及整個指標體系的使用方法。
3️⃣交付資產:將指標體系轉化為資料資產交付。例如,一套指標體系的說明檔案、資料表格、報表、看板、報告等.
當代年輕人,健康(身材)最重要 ,我們以“身材管理”這個業務場景為例,演練一下指標體系的搭建過程。
指標體系該怎麼用?
以上簡單回答了資料同學的4個問題:搭建指標體系的原因、標體系的定義與組成、搭建的方法、衡量的標準。
現在來回答業務崗、綜合管理崗位同學關心的問題:指標體系能幫助組織做什麼?該怎麼用?
一個好的指標體系對於組織而言,可以是一把統一溝通語言的尺子,可以是一臺統一方向的司南,可以是一個持續發現問題、預警風險的智庫。
📐尺子:當團隊使用一套指標體系時,就可以統一度量衡,減少轉化、翻譯(口徑解釋)等工作,降低組織內的溝通成本。承載的工具有:元指標模型、元資料模型、指標管理系統等。
🧭指南針:當團隊使用一套指標體系,開展工作時,就能聚焦工作目標。當指標體系內的各層級指標間建立起了清晰的關係,就能從指標體系出發,明確工作重點。承載的工具有:KPI指標體系、ORK指標體系等。
🧠智庫:當一套指標體系,有了清晰且充足的使用指南,並且在組織內有一套可執行的資訊反饋機制時,這套指標體系就 能夠持續的發現問題、預警風險。決策者就能做到“謀定而後動,知止而有得。”承載的工具有:指標分析方法、資訊反饋機制等。
所以如果你是一塊業務/團隊的責任人,當你覺得團隊之間溝通成本高的時候,當你覺得團隊內的同學對業務發展方向不明確的時候,當你覺得缺乏有效的、足量的資訊的輸入的時候,都可以考慮一下 — — “指標體系”這個工具能否幫助你解決這個問題。
小結
建立指標體系的目的:獲取全域性性的、有體系性的資訊;進而透過這些資訊去驅動業務的發展,達成組織目標。
指標體系的本質:指標庫 + 關聯關係 + 使用指南。
評價指標體系的標準:一套好的指標體系,應該能夠幫助我們實現4個目標:描述現狀、洞察原因、預判未來、改善未來。
搭建指標體系的過程:搭建指標體系的過程可以分為橫縱兩個方向;縱向是“深入的理解業務”;橫向是“工作流”,分為4個步驟:理解業務、量化業務、建立體系、交付資產。
指標體系對組織的作用:一把尺子(統一語言)、一臺指南針(統一方向)、一個智庫(收集資訊提煉價值)。
文章來源:好好的分析師
文章連結: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43080729264865796/
※※※※※※※※※※※※※※※※※※※※※※※※※※※※※※※※※
我是「數據分析那些事」。常年分享數據分析乾貨,不定期分享好用的職場技能工具。各位也可以關注我的Facebook,按讚我的臉書並私訊「10」,送你十週入門數據分析電子書唷!期待你與我互動起來~
文章推薦
◆跟資料打交道的人都得會的這8種資料模型,滿足工作中95%的需求
回顧十週入門數據分析系列文:
關注數據君的臉書:
我是「數據分析那些事」。常年分享數據分析乾貨,不定期分享好用的職場技能工具。按贊我的臉書,會有豐富資料包贈送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