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已改名Meta)是全球最受歡迎的社交媒體平臺,但大家可能不知道,在 Facebook 成立之前,世界最大且紅極一時的社交網站是 MySpace。
但是如今的 MySpace 已經逐漸淡出使用者的視野,甚至註冊介面最醒目的就是使用 Facebook 賬號進行註冊,實在令人唏噓。
產品的開創者未必是最後的勝利者,MySpace 慘敗給 Facebook 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兩家公司在產品核心指標定位上的不同
MySpace 關注的核心指標是“註冊使用者數”,而 Facebook 在成立的早期就把核心指標定為“月活躍使用者率”,最終 Facebook 戰勝 MySpace,確立自己社交媒體平臺 NO.1 的地位,完成華麗的逆轉。
從 Facebook 和 MySpace 的市場競爭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指標”對一個公司發展的巨大影響力,甚至關係到公司的興衰存亡。
很多人掌握了資料分析工具(如 FineReport、FineBI 等)後,面對工作時還是會出現不知道如何展開分析的情況,經常會遇到手裡拿了一堆資料,卻不知道怎麼去利用的問題,導致業務部門不滿意,總覺得你分析得不夠深入。
這個問題的根源是沒有做好視覺化的第一步“設計指標”,它是資料分析需要考慮的第一要素,既透過量化反饋工作效果,又決定了後續的分析方向。所以合理選取和拆解指標,才能挖掘更多業務潛在問題,幫助企業實現長效增長。
1 什麼是指標?
一談到指標,大多數人腦海裡浮現的應該都是一串串數字,但對指標的具體定義並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那麼什麼是指標呢?
學術定義中指標是衡量業務的統一標準,當然這個理解起來有些晦澀。我們給出一個更加簡單的定義幫助大家理解:指標是量化工作的一種形式,它是經過分析處理和擁有明確目標導向的數字。
分辨一個名詞是不是指標也很簡單,只需要看它是不是滿足“字首詞+量詞”的格式,諸如:留存+率、使用者+數、同期+比,字首詞指向目標,量詞指向統計方式,現在對指標的概念是不是清楚許多了呢。
2 如何選取指標?
1、找到北極星指標
提到諸如留存率、轉化率、活躍率這些指標我們再熟悉不過,但是實際業務中,我們在設計指標時,可不能直接生搬硬套這些通用指標。
我們要做的是先分析公司當前業務發展的重點,然後設計一個可以量化的指標,作為當前業務的工作方向。
這樣一個跟業務重點直接掛鉤的指標就叫北極星指標,或者可以叫核心指標。北極星指標一旦確定,可以像天空中的北極星一樣,指引著全公司向著同一個方向努力。
北極星指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企業的成功跟它密不可分,Facebook 戰勝 MySpace 就是一個生動的佐證案例。
2、好的資料指標應該是比例
好的資料指標應該是比例。通常要想理解一個數字的真實含義,最好把它除以一個總數,換算成一個比例。
當分析一個公司經營狀況時,如果只看原始利潤額資料,逐月增長樂觀向好,發現不了什麼問題。
但是加上環比增長率這樣一個指標後,可以看到公司利潤雖然一直在增長,但增速明顯放緩,企業效益後勁明顯不足,而這個環比增長率正是透過資料相除得到的指標。
所以更需要強調的是,資料分析不是簡單地羅列原始資料,對資料分析處理後,挖掘出其內在問題和價值才是關鍵。
3 如何拆解指標
實際工作中往往一個指標是無法解決複雜業務問題的,這就需要使用多個指標從不同維度來評估業務,這就引入了“指標體系”的概念。
就像評估一個人身體是否健康一樣,經常會用 BMI、血壓、血脂等多維度指標綜合衡量。
資料分析也是同理,透過設計不同維度的指標,全面監控公司整體業務的發展情況,當業務出現異常時,就能迅速發現問題,及時分析解決,最大化減少損失。
那麼如何建立指標體系呢?方法很簡單:分級拆解指標。根據公司核心指標和各大業務線指標,自上而下地拆解,細化的指標可以幫助我們高效地定位問題
通常情況下指標拆解時可以分三層:
👉第一層:一般是公司的戰略目標,也就是北極星指標
👉第二層:一般是各部門或業務線的大目標,也就是對北極星目標的拆解
👉第三層:對第二層指標進一步細化拆解,一般是各種問題分析的重要關注點
以電商平臺的指標拆解為例,對應的三級指標如下表所示:
在進行指標拆解時一定要注意一下五個問題:
1)一定要知道一級指標是什麼,不圍繞一級指標做事等於白費力氣
2)拆解的指標一定要有業務上的邏輯,方便出現問題時,可以找到對應的業務環節
3)避免指標很多,有用的卻沒多少的情況,拆解的指標一定要是其他使用者或部門想看的
4)避免單打獨鬥,不跟業務部門溝通,指標體系不是一個人建成的,要部門間協作,瞭解各自的需求
5)指標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各業務階段的關注點不同,指標也要跟隨調整,圍繞目標做事才是核心
4 一份完整學習案例
以上就是對指標選取和拆解的簡單介紹,大家如果想要詳細瞭解,可以去《資料分析與視覺化指南》查閱更多詳細內容,更有完整案例可供學習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