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在企業工作,你多少會碰到以下幾種情況:
😕專案經理:使用者一直強烈要求加上他們想要的功能,根本不知道先解決哪個?
😦研發部門:產品經理提出一大堆需求,我就算天天加班熬夜也做不完!
😠使用者:我要的根本不是這個功能!產品經理是用屁股在思考吧,會改成這樣?
其實在實際工作中,出現這幾種情況是太正常不過的事。每個使用者都會有自己的個性化需求,所以會想加很多功能。但這些需求中,80%都是偽需求,只有剩下的20%才是真需求。研發的資源和人力是有限的,不能什麼需求都做。所以專案經理就需要從這些需求中分辨出哪些是真需求,哪些是偽需求。
那怎麼才能辨別真正的使用者需求?給真正重要的需求高優先順序?
今天要介紹的KANO模型分析法就是用來解決此類問題的,它可以對使用者需求進行系統分類和優先排序,將需求分成4種需求型別:
它們的優先順序排序為:必備型需求>期望型需求>興奮型需求>無差異需求
🔷必備型需求(一定要有):俗稱痛點。對於使用者,是核心需求,也是產品必做功能。如果沒有,使用者滿意度則會大幅度降低。
🔷期望型需求(應該要有):提供此需求,使用者滿意度會提升;不提供此需求,使用者滿意度會降低。通常作為競品之間比較的重點。
🔷興奮型需求(可有可無):驚喜型產品功能,超出使用者預期,能帶來即時的新鮮感。但如果不提供,也不會降低使用者滿意度。
🔷無差異需求(儘量不做):使用者根本不在意,對使用者體驗毫無影響。規避做此型別功能。
簡單介紹完KANO模型的四個分類後,我們來舉個例子,來加深對KANO模型的理解。
KANO分析實戰
某網際網路公司的A產品將於下個月更新,產品經理小K收集到了無數產品功能更新需求,為了確定哪些功能是真需求,小K決定透過KANO模型進行需求分析。
本次分析實戰工具為BI工具FineBI資料分析工具。
1、設計調研問卷
在做KANO分析前,需要進行使用者調研。通常採用矩陣量表的形式讓使用者對功能進行評價,評價分為五個程度“我很喜歡”、“它理應如此”、“無所謂”、“勉強接受”、“我很不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