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個數據分析師必會的行銷模型,建議收藏

數據分析那些事
9 min readMay 9, 2022

--

如果我們要推廣一個買菜app,你準備怎麼做?

沒經驗的人完全就是一頭霧水,根本不知道從何開始做;有經驗的人,雖說能說出一些像“多渠道投放”、“裂變拉新”這樣的內容,但邏輯不夠嚴謹。

這樣的問題,不僅會在面試中遇到,日常工作中也經常遇到,那該怎麼解決這些問題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套用分析模型,利用模型來盤清問題的底層邏輯,找到問題的抓手。

下面就給大家整理了20種常用的分析模型,趕緊收藏起來!

1、5W2H分析

5w2h模型應用很廣泛,也經常被叫做“七何分析法”,主要由7個要素構成:

What:何事 — — 我要做一件什麼事?

Why:何因 — — 為什麼要做? 確定合理嗎?

When:何時 — — 什麼時候要做?什麼時候發生的?

Where:何地 — — 在哪裡做?依靠什麼平臺做?

Who:何人 — — 需要什麼人參與?主導人和物件是誰?

How:何法 — — 具體幹了什麼?過程是什麼?

How much:何量 — — 投入與產出是多少?

透過這7個問題,找出某個行為和問題中可以被最佳化的地方,進一步改進

舉例:餐飲業使用者流失分析what:老使用者近一個月流失了很多。where:哪家門店流失最多?什麼地段流失最多?who:什麼人流失了最多?使用者畫像如何?是否與年紀、職業、性別有關?when:什麼時候流失最多?某個星期?某一天?一天中的某段時間?why:為什麼流失?因為菜品難吃?價格過高?有了競爭對手?環境原因?how:怎麼流失的?階梯式流失?斷崖式流失?緩慢式流失?how much:流失了多少?是否處於正常水平?

2、3W黃金圈法則

what:做什麼?(執行)

how:如何做?(方法)

why:為什麼?(目的)

處於執行層面的人很多,但實際上明確這麼做的目的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正確的思考順序應該是,為什麼這麼做,怎麼做,最後才是執行。

3、金字塔原理

這個原理對於邏輯表達有非常大的幫助,核心思想是先說結論,再說論點,主要有下面四個原則:

結論先行:每篇文章只有一箇中心思想,並放在文章的最前面。

以上統下:每一層次上的思想必須是對下一層次思想的總結。

歸類分組:每一組中的思想必須屬於同一邏輯範疇。

邏輯遞進:每一組中的思想必須按照邏輯順序進行。

4、PEST

這個模型主要用於分析企業外部宏觀環境,是諮詢公司最常用的分析模型。

5、SCQA模型

透過對S(Situation 情景)、C(Complication 衝突)、Q(Question 疑問)、A(Answer 回答)四個字母的排列組合,可以產生不同的效果。這個模型在寫作中經常被用到。

6、RFM模型

RFM 透過對R(最近一次消費時間)、F(最近一段時間內消費頻次)以及M(最近一段時間內消費金額)這三個關鍵指標分析,進行客戶分類,從而進行不同的運營動作。在競爭激烈的現在,精細化運營非常重要。

7、AARRR模型

這個模型就是著名的海盜模型,從獲客、啟用、留存、收益、傳播五步進行使用者增長。比如文章開頭的問題,就可以用AARRR模型來回答。

8、KANO模型

這個模型根據使用者需求對使用者滿意的影響,得出產品效能和使用者滿意之間的非線性關係,排出優先順序為「必備型>期望型>興奮型>無差異」,能夠減少無用開發。

9、波士頓矩陣

這個模型主要用於一個公司有多個產品的時候,透過對市場份額和銷售增長率兩個指標的分析,來合理安排產品的佈局,儘早做好擴張或收縮戰略。

10、A/B測試

AB測試是透過將兩個或多個變體隨機顯示給使用者,統計分析確定哪個變體對於給定的轉換目標效果更好,主要是流程是:

確定目標

建立變體

生成假設

收集資料

執行試驗

分析結果

11、SWOT分析

這個模型可以是用於個人或產品競爭分析,有SO優勢+機會(利用外部機會發展內部優勢)、WO劣勢+機會(利用外部機會彌補內部劣勢,改進)、ST優勢+威脅(利用自身優勢減少外部威脅,監視)、WT劣勢+威脅(迴避外部威脅減輕內部劣勢,消除)這幾種組合方式,來提高競爭力。

12、STP

S(Segmenting):市場細分

T(Targeting):目標市場選擇

P(Positioning):市場定位

STP適合企業在瞭解內外部環境及優劣勢的情況下,依據自身情況針對性去做細化業務的精準決策。

13、4P營銷理論

4P以產品(Product)為核心,從(價格 Price)、(渠道 Place)、促銷/推廣(Promotion)幾個方面構建了營銷閉環。雖然現在有了新的4C理論,但4P仍然作為經典被用在分析中。

14、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從人類動機的角度提出需求層次理論,該理論強調人的動機是由人的需求決定的。人在不同的時期主導的需求是不一樣的,這對於企業領導進行員工管理有很大意義。

15、波特五力競爭模型

同業競爭者的競爭程度:直接競爭者,用重點關注。

潛在競爭者的競爭能力:進入新領域的門檻高低和預期現有企業對於進入者的反應情況決定了潛在競爭者的競爭能力。

供應商的討價還價能力:供方主要透過提高投入要素價格與降低單位價值質量的能力,來影響行業中現有企業的盈利能力與產品競爭力。

購買者的討價還價能力:取決於購買者與企業之間的砍價槓桿(砍價的手段)和購買者對價格的敏感程度。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替代產品是那些能夠實現本行業產品同種功能的其他產品。

16、資料分析六步法

1、提出問題:首先應清晰,我們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2、做出假設:在此問題基礎上,做好假設。

3、資料採集:根據這個假設,開始採集資料。

4、資料處理:對收集到的原始資料進行加工,包括資料的清洗、分組、檢索、抽取等處理方法。

5、資料分析:資料整理完之後,需要對資料進行綜合、交叉分析。

6、結果呈現:資料視覺化,再得出結論。

17、PDCA迴圈

個人或團隊在進行任務的時候都應該遵循這個迴圈,良性的迴圈有利於個人競爭力的培養和團隊能力提升。

Plan — 計劃,確定活動計劃;

Do — 執行,實地去做,實現計劃中的內容;

Check — 檢查,總結執行計劃的結果,找出問題;

Action — 行動,對總結檢查的結果進行處理,積累好的,改進不好的地方,繼而進入新的PDCA迴圈。

18、AISAS

這個模型是網際網路出現之後的一種消費者行為分析模型,透過商品內容引起使用者的注意(Attention),然後激發使用者的興趣(Interest),並且對這個商品進行搜尋(Search),最終導致購買行為(Action)的產生,購買成功後再分享(Share)給自己的朋友,從而形成消費閉環。

19、安索夫矩陣

這個模型透過市場和產品兩個維度,進行企業收入增長方式選擇。

老產品、老市場 — 市場滲透:以現有的產品面對現有的使用者,透過降價、提升服務質量或增加廣告的形式來滲透已有市場。

老產品、新市場 — 市場發展:以現有的產品開拓新使用者市場,透過包裝找到更多不同領域的使用者。

新產品、老市場 — 產品延伸:透過產品創新或捆綁銷售,開拓已有市場的需求。

新產品、新市場 — 多元化經營:用新產品開拓新市場,一般企業在遇到瓶頸時會採取這樣的措施,風險比較高。

20、GROW

這個模型主要用於幫助員工成長和發展,概括來說,就是四部分目標設定、現狀分析、發展路徑、行動計劃。

G:Goal setting;代表確認員工業績目標;

R:Reality check;是現狀,要搞清楚現狀、客觀事實是什麼,尋找動因;

O:Options;代表尋找解決方案;

W:即是5W,分別是What、When、Who、Will、What should be done,代表制訂行動計劃和評審時間。

立即試用FineBI免費版:

https://intl.finebi.com/zh-tw/trial?utm_source=Medium_Banner

※※※※※※※※※※※※※※※※※※※※※※※※※※※※※※※※※

我是「数据分析那些事」。常年分享数据分析干货,不定期分享好用的职场技能工具。各位也可以关注我的Facebook,按赞我的脸书并私讯「10」,送你十周入门数据分析电子书唷!期待你与我互动起来~

文章推荐

8大资料分析思维,解决90%的分析困境

Python中几个有趣的函式

降本增效!12 个必须尝试的Python 工具包!

值得收藏!编写干净的Python 程式码的5 个技巧!

进阶指南:如何从资料分析师转型为资料科学家?

--

--

數據分析那些事
數據分析那些事

Written by 數據分析那些事

這是一個專注於數據分析職場的內容部落格,聚焦一批數據分析愛好者,在這裡,我會分享數據分析相關知識點推送、(工具/書籍)等推薦、職場心得、熱點資訊剖析以及資源大盤點,希望同樣熱愛數據的我們一同進步! 臉書會有更多互動喔:https://www.facebook.com/shujvfenxi/

No responses yet